navitar工业镜头 3D工业视觉行业研究:机器人的眼睛

小编 2024-10-08 电性测试 23 0

3D工业视觉行业研究:机器人的眼睛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泰君安证券,肖群稀、鲍雁辛)

1.视觉:为机器人装上眼睛

1.1 预计 2022-2027 年中国 3D 工业视觉 CAGR=53.8%

预计 2027 年中国机器视 觉市 场规模 为 566 亿元,CAGR 为 27%。 根 据 MarketsandMarkets 和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2027 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 模提升到 172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 7.4%,中国市场规模预计从 170.7 亿人民币提 升到 565.6 亿元,年复合增速 27.1%,远高于全球水平。

预计 2027年中国 3D 工业相机市场规模为 160亿元人民币,2022~2027年 CAG R 为 53.8%。GGII 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 3D 工业相机市场规模为 18.40 亿元,同 比增长 59.90%,渗透率接近 10%。随着制造业智能化深入,预计 2027 年 3D 工 业相机市场规模将接近 160 亿元,2022~2027 年 CAGR 为 53.8%。

1.2 识别、定位、测量、检测的视觉技术难度递增

机器视觉下游应用行业,消费电子占 21.9%,锂电、半导体各占 10%,电气/电子 占比 6.6%。在国内,机器视觉在 3C 行业的需求量最大,应用覆盖电子元器件的生 产、组装、检测、识别、分类以及读码追溯的全流程。近年来,国内新能源、半导 体、汽车行业视觉渗透率快速提升。 从技术难度上来说,识别、定位、测量、检测的技术难度递增。在线检测需要在短 时间内对大量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同时要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 受环境因素的干扰。由于工业细分场景繁多,在线检测要适应不同的产品类型、规 格、形状,能够自动识别和调整检测参数和策略,处理复杂的图像特征和背景干扰, 实现自动学习和优化。

从消费电子、锂电池、半导体三个典型行业的具体场景,看机器视觉的应用: a.消费电子领域,机器视觉主要用于过程检测、尺寸测量和尺寸全检。制程中检测包 括准确的视觉检测、高效的尺寸测量、结合大数据快速定位发生源头。关键尺寸测 量包括螺丝孔尺寸测量,关键轮廓的测量,信号和焊接尺寸测量。尺寸全检包括所 有装配位置度的测量,孔径长宽尺寸测量,特征结构匹配测量不确定的漏失。

b.动力电池制造过程中,机器视觉应用于关键工艺的缺陷检测、尺寸测量和定位。 电芯前段工序,在涂布、辊压等环节,锂电池容易产生露箔、暗斑、亮斑、划痕等 缺陷,机器视觉主要用于涂布的涂覆纠偏、尺寸测量,极片的表面缺陷检测、尺寸 测量、卷绕对齐度等环节。电新后段工序,主要应用于裸电芯极耳翻折、极耳裁切 碎屑、入壳顶盖和密封钉焊接质量检测、电芯外观检测、尺寸测量、贴胶定位等; 模组和 PACK 阶段,主要用于底部蓝胶、BUSBAR 焊缝、侧焊缝、模组全尺寸和 PACK 检测等。

c.半导体领域,机器视觉主要应用于硅片检测分选、晶圆缺陷检测和成品外观检测, 尤其是晶圆制造中的检测、定位、切割、封装全过程都需应用机器视觉技术。硅片 检测分选使用 3D 测量系统,实现对硅片产品多种性能参数一站式自动检测,实现 检测数据管理可视化分析统计,并对硅片质量等级自动分类。半导体工艺检测使用 机器视觉实现制造工艺外观缺陷的 3D、2D 检测,晶圆表面缺陷、杂物、裂纹、切 割削裂等检测。实现封装工艺、晶片不良、胶水不良、焊线不良、焊球不良以及杂 物检测。成品外观检测主要包括划痕检测、电池检测、插卡槽检测。

2.3 3D 视觉最有前景的场景:机器人引导、高精度测量、缺陷 识别

3D 视觉技术在检测精度、光照环境等性能远超 2D。2D 视觉技术在工业自动化过 程的应用已经超过 30 年时间,2D 视觉基于物体平面轮廓驱动,解决部分二维层面 的读条识别、边缘检测等问题,无法获得曲度、空间坐标等三维参数,完全可以满 足外观检测、识别等应用,但检验精度低。3D 视觉技术在 2014 年前后开始兴起, 利用立体摄像、激光雷达等技术准确地完成物体三维信息的采集,对于光照条件、 物体对比度等客观因素适应能力更强,可以实现 2D 视觉无法实现或者不好实现的 功能,例如检测产品的高度、平面度、体积等和三维建模等,更加适配半导体、汽 车、3C 等领域的高精度工业需求,检测要求精度达到<1μm。

3D 工业视觉提升了检测和测量的精度和效率,扩大了质量控制在线检测的应用范 围,在机器人引导(移动机器人+3D 视觉、机械臂+3D 视觉)场景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 3D 视觉最有前景的工业应用场景:高精度的测量及缺陷识别、高速高精度的 在线检测、自动装配、视觉引导机器人等。

a.扩大质量控制在线检测的应用范围:2D 视觉技术在低对比度、高反射或透明材料 或带有阴影的特征等方面存在局限。由于这些限制,即使在最先进的制造商的工厂 里,也只有 30-40%的组件进行了在线检测。3D 视觉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扩 大质量控制在线检测的范围。

b.协作机械臂柔性装配:总装是目前大多数行业自动化程度最低的环节之一,它涉 及精确的校准,各种各样的工件,以及潜在的频繁变化。在汽车制造中,焊接过程 的自动化程度约为 90%,而组装的自动化程度不到 5%。3D 视觉是使用协作机器人 和其他先进自动化设备的下一代柔性装配系统的使能技术。

c.仓库自动化,随机拣箱是应用难点。存储、检索、分类和码垛都需要 3D 视觉来确定包的尺寸。拣箱是实现工厂和仓库的基本功能。近年来生产和物流自动化的程度 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但随机拣箱(许多类型的物体重叠和堆积,而不是排列在一个 平面上)的场景仍然没有实现无人化。3D 视觉不仅可以识别物体,还可以让机器人 辨别物体的位姿,并通过视觉伺服控制机器人进行工作。

d.视觉引导机器人:引导定位分为移动机器人+机器视觉、机械臂+机器视觉两种路 线。几类环境感知技术中,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都具有明显的优劣势,激光雷达 精度高,探测范围比较广,可以构建机器人和周围环境的 3D 信息,但受天气的干 扰较强;毫米波雷达对于烟雾、灰尘等环境的穿透性较强,所以在特殊环境下它的 测距信息会比较好,但是测距精度要弱一些。视觉感知会有效弥补其他感知技术的 缺点,对于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立体视觉加毫米波也是一个很好的组合,视觉感 知的技术成本会比激光雷达更低。

2.从 2D 成像到 3D 视觉感知是一次技术的跃迁

2.1 激光三角测量、结构光、ToF、多目视觉等技术共同推动了 3D 视觉的发展

3D 视觉常用四种技术:激光三角测量、结构光、飞行时间(ToF)、多目视觉。工作 原理均为红外激光发射器发射出近红外光,经过人脸反射后,红外信息被红 外光 CMOS 图像处理器接收,并将信息汇总至图像处理芯片,得到物体的三维数据,实 现空间定位。不同之处在于:发射近红外光取得三维数据的方式,激光三角测量用 激光线扫描物体表面,结构光发射的是散斑,ToF 是发射面光源,而双目立体成像 则是通过双目匹配,进行视差算法。 激光三角测量:也被称为“位移传感器”。该方法采用激光线扫描物体表面,并通过 相机观察到的激光线变形分析、获得物体表面每个点的深度数据。特点:测量结果 能够达到微米级,但扫描速度和工作范围有限。激光三角测量的高精度、动态测速 性能促使在线检测发展迅速。

结构光:通过光学投射模块将具有编码信息的结构光投射到物体表面,在被测物表 面形成光条图像。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光条图像后,通过算法处理得出被测物表面的 三维轮廓数据,以还原目标物体三维空间信息。结构光技术是一种主动的三维测量 技术。特点:由于结构光是主动光,好处是昏暗环境和夜间可用。不需要根据场景 的变化而有变化,降低了匹配的难度。但显然在强光环境中会受到干扰,室外基本 不可用。另外,由于主动结构光是带编码的,所以多个结构光相机同时使用也是有 问题的。在实测中,结构光在角度比较小的侧面上反射比较严重,经常出现比较大 的黑洞,当然黑色物体和玻璃是结构光的大 BUG,一个吸光一个透光。 飞行时间(ToF):由发射和反射光信号之间的时间延迟来测量,给定固定的光速。为 了精确地测量时延,经常使用短光脉冲。这种技术跟 3D 激光传感器原理基本类似, 只不过 3D 激光传感器是逐点扫描,而 TOF 相机则是同时得到整幅图像的深度信息。 特点:和结构光方式相比,ToF 并不需要对光的图案做复杂解析,只需要反射回来 即可,这大大的提高了鲁棒性,深度信息还原度比结构光好很多,点云的完整性更 好。主要表现在:深度图质量要高于结构光,抗强光的干扰能力也更强一些,精度 也要更高一些。对于玻璃,是光技术的死穴,只能靠其他技术来弥补了。ToF 速度 高,但精度只有毫米级。ToF 技术的难度较高,成本也较高。

立体视觉法:指从不同的视点获取两幅或多幅图像重构目标物体 3D 结构或深度信 息, 目前立体视觉 3D 可以通过单目、双目、多目实现。双目机器视觉是指使用两 个 RGB 彩色相机采集图像,并通过后端的双目匹配和三角测量等算法,计算得到深 度图的技术方法。双目技术使用的是物体本身的特征点,由于每一次双目匹配都面 对不同的图像,都需要重新提取特征点,计算量非常大。双目是一种被动的三维测 量技术。特点:硬件复杂度较低,弱光或目标特征不明显时几乎不可用。同时,双 目相机的运算复杂度也非常高,对硬件计算性能要求极高。因为计算能力要求高, 双目相机极少在嵌入式系统设备中使用,双目相机在通用场景中表现也并不太好, 像诸如 slam 导航等应用,但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和 x86 系统中,双目相机应用广泛, 因为工业自动化中,双目相机只要解决特定场景中的特定问题。

2.1 移动机器人引导技术方案未定,高精度量测主要用激光三 角法

3D 视觉常用技术的重点应用场景和特征总结如下: a.检测尤其是高精度的缺陷检测场景(典型代表:半导体有图形晶圆检测)是技术要 求最高的,主要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技术。 b.生产线在线检测是最难的,需要复杂的解决方案来适应不同的生产场景,并在振 动和环境光干扰下实现高速度和高精度。主要应用的技术是激光三角测量技术和结 构光技术,激光三角测量技术也可以用于生产线上的柔性装配领域。 c.仓库自动化:包括尺寸测量、环境感知、手势识别等功能,主要采用结构光技术和 单目/双目视觉技术,随机拣箱主要采用结构光技术。这些功能也会在消费场景中得 到应用,如手机的人脸识别、手势识别等。 d.机器人视觉引导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场景。由于环境感知具备宽视场、高速度(用于 实时视觉伺服)、高精度的要求,最终的技术路径尚未确定,目前主要用到的技术包 括结构光、ToF、立体视觉。

2.3 人形机器人主要采用 ToF、立体视觉

特斯拉采取纯视觉方案,其余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厂商采用深度相机+激光/超声波雷 达的方案。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的 3D 传感模块以多目视觉为主,波士顿动力 Atlas 采用激光雷达+深度相机,优必选 WALKERX 采用基于多目视觉传感器的 3D 视觉定位,小米 CyberOne 机器人所搭载的 Mi-Sense 深度视觉模组是由小米设计, 欧菲光协同开发完成,其机器视觉深度相机模块主要由 iToF 模组、RGB 模组、可选 的 IMU 模块组成。 特斯拉采取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低,对软件算法要求高。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共搭 载 8 个摄像头,搭载自研的 FDS 芯片,实现 360°环绕的影像识别。FSD 系统可以 实现每 1.5 毫秒 2500 次搜索的超高效率,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在其中规 划出最安全、最舒适、最快速的路径。特斯拉自主研发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训练方式, 拥有一支 1000 人左右由世界各地人才组成的数据标注团队,每天对视频数据中的物体在“矢量空间”中进行标注,在善于把握细节的人工标注和效率更高的自动标 注配合下,只需要标注一次,“矢量空间”就能自动标注所有摄像头的多帧画面。这 为特斯拉带来了上百亿级的有效且多样化的原生数据,而这些数据都会用于神经网 络培训。多任务学习 HydraNets 神经网络架构可以将 8 个摄像头获取的画面拼接 起来,并完美平衡视频画面的延迟和精准度。通过人工或自动标注环境和动静物体, 系统会逐帧分析视频画面,了解物体的纵深、速度等信息,再将这些数据交给机器 人学习,绘制 3D 鸟瞰视图,形成 4D 的空间和时间标签的“路网”以呈现道路等信 息,帮助车辆/机器人把握驾驶环境,更精准的寻找最优路径。

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厂商多采用激光雷达+深度视觉的方案。激光雷达的方案成本比 纯视觉方案高,对软件算法的要求相对纯视觉方案低。优必选 WALKERX 的视觉模 块采用多目视觉,小米 CyberOne 的 Mi-Sense 采用 iToF+RGB,追觅采用 ToF+ 结构光,智元 A1 采用 RGBD 相机。

3.3D 视觉行业格局:2D 视觉头部厂商主导精密检测 及测量,国内初创企业深耕移动机器人引导场景

3.1 3D 工业视觉市场格局:专业化定制趋势明确

消费电子领域是目前 3D 视觉感知最大的应用领域,占比近 40%。2017 年苹果发 布的 iPhone X 搭载了前置 3D 结构光视觉传感器,标志着 3D 视觉感知技术在消费 级领域开始规模化普及。3D 视觉感知技术逐步在智能手机、移动支付、AIoT、刷脸 支付、智能门锁、3D 看房等领域加速落地。代表公司: 1)结构光:苹果(Prime Sense),微软 Kinect-1,英特尔 RealSense, Mantis Vision, 奥比中光等; 2)双目视觉:Leap Motion,ZED,大疆等,代表应用及产品:大疆创新搭载了双 目视觉系统的无人机如 Phantom Pro/Pro+、Mavic 2Pro/Zoom 等; 3)光飞行时间:微软 Kinect-2,PMD,SoftKinect,联想 Phab 等。代表应用及 产品:2020 年苹果推出搭载了基于 dToF 技术 的 Lidar 扫描仪的 iPad Pro 及 iPhone 12 Pro;华为、魅族等厂商相继推出搭载了基于 iToF 技术的后置 3D 视 觉传感器的智能手机,基于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日益丰富; 4)激光雷达:谷歌旗下 Waymo 公司搭载激光雷达及多传感器的无人驾驶汽车。

在工业领域,3D 视觉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进行专业化定制。机器视觉需要与其他自动 化解决方案相互适配,在行业垂直领域的生产过程中,零件类型(材料、形状、尺寸、 位置和呈现)、精度公差、生产效率和工作范围都是不同的,导致了视觉产品的定制 化要求。在现实世界中,即使是同一行业的相同流程,两个工厂也会有不同的生产 环境(照明、振动、几何配置等),需要不同的视觉产品和配置,因此 3D 视觉的 AI 模型难以做到规范通用,针对不同自动化生产领域的专业化定制成为 3D 视觉的发 展趋势。 3D 工业视觉主流玩家有两类:原 2D 视觉领域内外资头部厂商、内资初创型厂商。 由于定制化程度高,内外资品牌应用场景有明显区分: 原 2D 视觉领域内外资头部 厂商在工业高精度高效率量测和识别领域占据优势,国内 3D 视觉厂商在机器人视 觉引导领域领先。同样由于工业场景定制化程度高,以及高精度、高效率的方案要 求,工业级 3D 视觉的产品定价更高,盈利能力更强。

3.2 原 2D 视觉厂商借助供应链优势及行业 Know-How 积累, 进一步加深在量测和识别领域的护城河

原 2D 视觉领域的内外资头部厂商,依靠强大的供应链及项目实施经验,3D 技术的 升级将进一步加深其护城河。在工业领域,3D 通常是与 1D、2D 技术融合使用,领 先的工业机器视觉厂商纷纷将技术从 2D 延申至 3D,基于深厚的行业 Know-How 积累,原 2D 视觉头部厂商的竞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3D 相机端,得益于镜头 与 CMOS 传感器的技术领先,基恩士、康耐视的检测间隔可达 0.6 秒,基恩士、康 耐视相机的检验重复精度可达±0.5μm,对比海康±0.06mm 相机优势较大;基恩士 算法搭载 AI 芯片,拥有自动特征抽出算法、机器学习算法、预处理功能,康耐视 VisionPro Deep Learning 软件基于 AI 神经网络模型运算,两者 3D 定位精度 2.5 μm,海康算法 3D 定位精度 6μm。 在精密检测及测量应用中,原 2D 视觉头部厂商优势较大:机器视觉领先厂商主要 应用于汽车、3C、锂电池、半导体晶圆检测、芯片检测等中高端领域,产品价值量 相对本土产品更高,借助在工业 2D 视觉中较强的技术和客户积累,头部厂商如基 恩士、海康威视、奥普特等在此场景中取得较大出货。大多数 3D 视觉国产品牌更 多专注于物流、工程机械、金属加工、3C 电子等毛利率较低、对产品精度要求相对 较低的中低端场景中。如:梅卡曼德、埃尔森等企业专注于机器人引导类型相机; 图漾科技、海康机器人产品主要应用于视觉定位;深视智能产品主要应用于精密测 量与检测;盛相科技专注于检测场景等。部分领先的国内企业,通过提升核心零部 件能力,拓展产品线,应用场景持续往高端领域渗透,代表厂商有奥普特、凌云光、 大恒图像、海康机器人等。

3.3 内资初创厂商深耕机器人引导场景,优势明显

国内 3D 工业视觉市场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产业链不成熟,尚未形成稳定的市场格 局。国内 3D 视觉企业多为初创企业,国内 3D 视觉企业主要集中在下游设备组装 和集成环节,凭借方案的性价比、以深度定制以及服务能力获得客户,但其主要核 心零部件(机器人运动算法、应用工艺包,核心 3D 相机)主要为外购。 在引导类应用中,内资初创型厂商以此为主场快速设计方案并落地,占据优势。引 导定位分为移动机器人+机器视觉、机械臂+机器视觉两种路线,大部分 3D 视觉厂 家集中在配合机械臂进行分拣、上下料等作业上,代表企业有:梅卡曼德、图漾科 技、熵智科技、迈德威视、知象光电、埃尔森、海康机器人、迁移科技、如本科技 等,产品主要应用于机器人视觉定位。以视觉为主要导航方式的移动机器人目前在 国内还较少,主要厂商有:海康机器人、灵动科技、马路创新、蓝芯科技等。GGII 调研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 3D 工业相机销量超过 5 万台,其中机器人引导类 3D 相机出货量超过 8500 台。

部分优秀企业已经在基于自身核心技术突破的条件下,向其他应用场景拓展。2022 年,梅卡曼德推出面向检测/测量场景的微米级精度工业 3D 相机 Mech-Eye UHP140,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和组装等工艺中位置度、间隙、面差等检测/量测类应 用;2023 年,海康机器人发布光伏组件汇流带视觉检测解决方案,可满足串 EL 外 观检、排版定位、接线盒焊后检测等需求;同年,图漾科技推出面向无序分拣和测 量检测等多种场景工业相机 PS800-E1。

4.3D 视觉核心部件:需努力实现自主可控

3D 视觉成像方案是在 2D 相机基础上进行的结构及软件重构,相机多作为零部件 进行外购。3D 相机由四部分组成:红外光发射器(IR LD 或 Vcsel)、红外光摄像头 (IR CIS 或者其他光电二极管)、可见光摄像头(Vis CIS)、图像处理芯片。红外光 发射器发射红外光到物体表面,红外光传感器采集物体的深度图像(Z 轴信息),可 见光传感器采集物体平面图像(X、Y 轴信息),经过图像处理芯片得到三维位置信 息。 红外摄像头需要特制的窄带滤色片,结构光方案还需要在发射端添加光学棱镜 与光栅,双目立体成像多一颗红外光摄像头。

4.1 3D 光源:红外激光发射器

2D 光源:竞争激烈,奥普特是国内光源环节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机器视觉光 源在照度、均匀性和稳定性三个核心指标上有较高的要求,按照类别区分,光源可 分为 LED 光源、卤素灯、高频荧光灯、激光光源。全球市场份额大于 5%的企业有 日本 CCS 和奥普特,CCS 全球市场份 10%以上。第二梯队场份额位于 1%-5%之 间,代表企业包括美国 Advanced Illumination, Inc、中国锐视光电、中国康视达、中国嘉励等。第三梯队市场份额不足 1%,代表企业包括日本 Moritex、中国沃德 普、中国纬朗光电等。奥普特光源产品覆盖了常见的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不可见光 产品覆盖波长从 280nm~405nm 的紫外光及 850nm~1500nm 的红外光,共有 38 个系列,近 1000 款标准化产品,光源控制器包括模拟控制器和数字控制器两 类,后者可通过 PC 远程控制。目前 CCS 标准光源尺寸厚度最小为 3mm,奥普特 各型号光源厚度在 10mm~20mm 之间。

在 3D 相机中,光源是红外激光发射器,其发射图像的质量对整个识别效果至关重 要,VCSEL 是近红外光源最佳方案。红外线的主要波长是 700nm~2500nm。目前 的摄像头图像传感器对 900nm 以上的红外光感应差,需要更强的光才能感测到, 这就要求红外发射器有更大的电流,更多的功耗。而 800nm 以下的波长,太靠近 可见光,极其容易受到太阳光的干扰,所以一般红外的波长选择在 800nm~900nm。 可以提供 800-1000nm 波段的近红外光源主要有三种:红外 LED、红外 LD-EEL(边 发射激光二极管)和 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早期 3D 传感系统一般都使用 LED 作为红外光源,但由于 LED 不具有谐振器,导致光束更加发散,在耦合性方面 也不如 VCSEL,因此演变成了从 LED 向 VCSEL 的转变。 VCSEL 厂商布局众多。全球主要的 VCSEL 供应商包括 Finsar、Lumentum、 Princeton Optronics、ⅡⅥ、ams 和 Osram 等,它们在移动端 VCSEL 处于前沿 的研发角色。国内厂商:武汉光迅、山东太平洋、深圳源国、国星光电、华工科技、 光迅科技、三安光电、乾照光电、华灿光电以及睿熙科技等具备中低端 VCSEL 的设 计和生产能力,长春光机所在 VCSEL 技术研发方面有一定竞争力。结构光需要采用 pattern 图像进行空间标识,因此需要定制 DOE 衍射光学元件(苹果、奇景光电、 福晶科技、驭光科技等)和 WLO 晶圆级光学原件(AMS、奇景光电、采钰、晶方 科技等)。

红外传感器是距离传感器的高配版,主要由 AMS/Heptagon 和意法半导体两大厂 商主导,国内暂没有企业切入。Heptagon 一直致力于小型化 TOF 传感器开发, 2016 年被 AMS 收购。TI 和 infineon 也在这一领域有所布局。

4.2 3D 红外光摄像头

红外光摄像头主要包括:光学镜头、红外窄带干涉滤色片、红外 CMOS 传感器。以 手机摄像头成本构成做参考,CIS 是价值量占比最大的部分,模组封装占比 20%, 光学镜头占比 19%。

海外品牌垄断工业镜头高端市场,国内厂商开设涉足高端领域。红外摄像头对光学 镜头的要求不如可见光摄像头的要求高,对光线的通光量、畸变矫正等指标容忍度 高,多采用成熟的普通镜头。可见光摄像头,采用普通镜头模组,用于 2D 彩色图 片拍摄。厂商主要有德国施耐德、卡尔蔡司、美国 Navitar、日本 KOWA、CBC Computar、Moritex、意大利 Opto 等,基本垄断国内高端市场领域。卡尔蔡司与 ASML 紧密合作,以光刻镜头技术领先半导体制造,施耐德、Navitar 等主流厂商的 工业镜头广泛应用于晶圆切割、精密零部件检测、航空航天、医疗显微等诸多领域。 国内工业镜头部分企业已经能够提供全系列的工业镜头,开始涉足高端市场,如: 茂莱光学的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情况下半导体测试的要求,深圳的东正光学的扫线系 列应用于华为、BYD、富士康的生产检测中。

4.3 窄带滤光片

滤光片在近红外识别系统中以窄带滤光片为主。对于 3D 视觉而言,IR 红外摄像头 与 RGB 可见光摄像头在滤色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的 RGB 可见光摄像头, 需要采用高通红外滤色片,将不必要的低频近红外光过滤掉,以免红外光线对可见 光部分造成影响,产生伪色或波纹,同时可以提高有效分辨率和彩色还原性。但是 红外摄像头,为了不受到环境光线的干扰,需要使用窄带滤色片,只允许特定波段 的近红外光通过,目前近红外窄带滤色片主要采用干涉原理,需要几十层光学镀膜 构成,相比于 RGB 吸收型滤色片具有更高的技术难度和产品价格。 全球范围内窄带滤光片主要厂商:美国的 Viavi、水晶光电。其他厂商还有布勒莱宝 光学(Buhler)、美题隆精密光学(Materion)、波长科技(Wavelength)等。

4.4 CMOS 图像传感器

CMOS 图像传感器,索尼三星销售额占全球市场 55%,格科微全球出货量第一。 从硬件构成来看,2D 工业相机主要由图像传感器、驱动器、时序发生器以及传输 接口组成。长期以来,智能手机保持 CMOS 需求量的第一位,而随着智能驾驶技术 的不断升级,汽车成为增速最快需求端应用。索尼以自主开发的堆栈式 CMOS 传 感器等技术领先于全球厂商,下游覆盖手机、汽车、智能制造、安防物流等多应用 领域;三星在 3C 电子、汽车领域紧跟其后,国内格科微、豪威等厂商主要布局手 机等领域的中低端产品。索尼、三星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长期领先全行业,2022 年 总和达到全球 55%。国产厂商格科微 CMOS 出货量已经超过索尼,2021 年出货22 亿颗,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一,其产品更多聚焦于低端领域,因此销售额距索尼 仍有较大差距。韦尔股份因收购豪威,销售额排在全球前列,国内厂商还有、比亚 迪微电子、锐芯微、思比科微、长光辰芯等。

3D 图像处理芯片技术壁垒高,目前全球范围内少数几家芯片巨头可以提供该类产 品,包括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英飞凌等。3D 图像处理芯片需要将红外光 CIS 采 集的位置信息与可见光 CIS 采集的物体平面信息处理成单像素含有深度信息的三维 图像,完成 3D 建模,数据处理和计算复杂度高于一半 ISP 图像处理芯片,壁垒较高。

5.AI 赋能机器视觉,提升具体场景分析能力,拓宽应 用场景

5.1 视觉软件开发模式:软件平台+视觉包

机器视觉软件和的开发模式为软件平台+视觉包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工艺场景,持续 开发迭代工艺包。机器视觉软件的具体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定位算法模块数量、算法 性能、软件灵活性和易用性。

基恩士视觉软件 XG-X VisionEditor 算法精度与操作 xing2 领先,支持的 3D 精度 最高可达 2.5μm。国内软件算法正在努力追赶,积累众多垂直领域算法,海康自研 视觉软件 VisionMaster 算法工具包超过 170 个,奥普特、凌云光机器视觉算法平 台 VisonWARE,已包含 100+算法工具包,支持的 3D 精度为 6μm。

5.2 3D 视觉和 AI 技术的应用,提升对具体场景分析的能力

视觉识别流程分为两条路线:训练模型和识别图像。

a.训练模型:样本数据包括正样本(包含待检目标的样本)和负样本(不包含目标的 样本),视觉系统利用算法对原始样本进行特征的选择和提取训练出分类器(模型); 此外因为样本数据成千上万、提取出来的特征更是翻番,所以一般为了缩短训练的 过程,会人为加入知识库(提前告诉计算机一些规则),或者引入限制条件来缩小搜 索空间。

b.识别图像:先对图像进行信号变换、降噪等预处理,再来利用分类器对输入图像 进行目标检测。一般检测过程为用一个扫描子窗口在待检测的图像中不断的移位滑 动,子窗口每到一个位置就会计算出该区域的特征,然后用训练好的分类器对该特 征进行筛选,判断该区域是否为目标。 目前世界上图像识别最大的数据库是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提供的 ImageNet, 针对诸如医疗等细分领域也需要收集相应的训练数据;Google、Microsoft 面向市 场提供开源算法框架,为初创视觉识别公司提供初级算法。

目前工业机器视觉系统主要采用的是基于规则学习的思路。以缺陷检测为例,首先 需要人去总结缺陷的类型,提取出判断各类缺陷的特征,再通过大量的含特征的样 本训练使得计算机能够区分这些特征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缺陷。但在检测场景变得复 杂时,基于规则学习的思路便无法较好满足要求。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视觉,不但 可以判断缺陷,还可以理解缺陷的共同特征,预测新的缺陷类型,从而实现对于更 复杂场景的更优分析。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会对计算能力和储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3 结合大模型实现降本增效,推动更广泛的商业化落地

视觉大模型技术突破,赋能机器视觉的革新与突破。过去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主要 针对垂直场景的少量数据进行小模型的训练。由干模型参教量有限,因此模型能够 处理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受到限制。在这一训练模式下,想要针对新的场景进行工业 机器视觉的应用,需要更大量的相关场景数据以及对模型进行重新训练,带来了更 高的应用推广成本,不利于广泛的商业化落地。视觉大模型赋能机器视觉产业变革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a.数据成本、训练成本高的场景将有望实现降本增效。大模型在 广泛下游场景中具备优异能力,因而有望大幅降低定制化开发产品的成本,带来机 器视觉产品毛利率的提升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加速。B.因样本数量不足而机器视觉难以应用的场景将得以拓展。受益于大模型在零样本或者少量样本上的优秀表现,机 器视觉将在这些领域得以拓展,比如从代码驱动变为视觉驱动的机器人领域、流程 工业场景等。

从卷积神经网络到 SAM、SegGPT 通用视觉大模型,AI 助力机器视觉提升效率。 2012 年 Alex 等人提出 AlexNet 卷积神经网络后,业界不断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来处理计算机视觉任务,广泛应用在边缘检测(Sobel)、特征提取(SIFT)、图像分 割等领域,解决了传统 2D 算法误差率高(15%以上)、难以叠包分拣、分拣速度低 等问题,但仍然存在训练数据量过大、无法处理时序数据、容易过度拟合等影响计 算精度的问题。产业界逐渐提出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基于编码器-解码器概念 (Encoder-Decoder)的 Transformer、VIT 等模型,从像素分割层提升算法精度。 2023 年 4 月 Meta 和智源分别发布通用图像分割模型 Segment Anything Model(SAM)和 SegGPT,增加交互性和示例的自动推理学习,大大提升监督模型 的效果。

产业内提出弱监督学习算法降低成本。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编码器-解码器概念两 种深度学习算法都为全监督模型,在训练阶段需要的像素级精确标注的图像制作困 难、难以大批量获取,推广至各工业场景应用前期成本较高。对此,将简单的标注 作为监督信息加入到原有模型进行计算,将结果与标注进行对比,并将以上环节重 复迭代直到准确率收敛。弱监督算法主要基于边框级、涂鸦级、图像级标注这三类 弱标注素材进行训练,弱标注将大大降低前期训练成本。

SAM 和 SegGPT 大模型助力图像分割精确度提升。2023 年 4 月 Meta 和智源分 别发布通用图像分割模型 Segment Anything Model 和 SegGPT,两种整体架构 采用的是编码器-解码器结构。SegGPT 基于 ViT 架构,将不同分割任务统一到通用 的上下文学习框架中进行训练,只需提供示例即可自动推理、完成分割任务。AM 将 提示(prompt)引入到模型中,增加了用户的交互性,在接受数百万张图像和超过 10 亿个掩码的训练后,可根据交互提示返回有效的分割掩码。SAM 大模型在切割 任务的不同具体场景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泛化能力,在零样本和少量样本的基础上就 能非常优秀的完成不同的切割任务;SAM 模型还具备高精度自动标注能力,降低数 据标注成本。SAM 在广泛的图像处理应用中的巨大潜力,例如医疗成像、视频、数 据注释、3D 重建、机器人、视频文本定位、图像字幕、多模态视觉和开放词汇交互 分割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凌云光闯关科创板:代销产品占营收近半,硬科技含金量够吗?

实习记者 | 刘晓涵

2021年6月23日,上交所受理了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保荐人(主承销商)。

招股书显示,凌云光此次拟发行不超过1亿股,募资15亿元,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4.6亿股,按此测算每股发行价为15元,其股东中包含小米基金(持股0.88%)、达晨创通(持股5.30%)、国投创业(持股0.88%)等。

凌云光是一家机器视觉领域的供应商,为京东方、TCL等厂商提供可配置视觉系统、智能视觉装备与核心视觉器件的供应商。2018年度至2020年度,凌云光营收分别为14.06亿元、14.31亿元和17.5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321.64万元、4006.69万元和1.3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凌云光税收优惠金额分别为3001.47万元、3795.69万元与5660.65万元,占利润总额(扣除股份支付影响)的比例分别为42.19%、43.13%和30.03%。

自主产品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通俗来说,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来代替人眼做测量和判断的系统,是将图像处理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进行非接触检测、测量,提高加工精度、发现产品缺陷、进行自动分析决策的一项技术。

一个典型的机器视觉系统包括:光源、镜头、相机(CCD或COMS相机)、图像采集卡、图像处理软件等。

国际机器视觉市场的高端市场主要被美、德、日品牌占据。美国康耐视 ( Cognex ) 、德国巴斯勒 ( Basler ) 、日本基恩士 ( Keyence ) 和欧姆龙 ( Omron ) 等都是在机器视觉领域拥有技术积累和良好客户口碑的国际巨头公司。

招股书显示,机器视觉产业链上游为视觉器件,包含以芯片、相机、镜头、光源、采集卡等为代表的硬件,以及以算法平台为代表的软件,占工业机器视觉产品总成本的80%左右,是产业链中绝对核心的环节。

中游为各类面向行业应用场景的、相对标准化的可配置视觉系统。装备包含视觉引导装备、视觉识别装备、视觉监测装备及视觉测量仪器,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柔性和智能化。

下游为以智能视觉装备为典型代表的行业集成应用与服务,广泛应用于新型显示、消费电子、汽车、半导体、新能源、印刷包装、生命科学等行业。因此,机器视觉企业想要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则需要拥有向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拓展能力。

招股书显示,凌云光上游核心视觉器件2018年至2020年营收分别为2.23亿元、2.04亿元和2.32亿元,分别占比13.23%、14.29%和15.85%,比例并不高。而中下游2020年营收合计占比48.80%。

根据中创产业研究院资料,国内机器视觉企业起步都是从代理国外品牌开始的,且主要从工业领域慢慢渗透,但工业领域盈利性略低。这也意味着,目前国内的机器视觉产品还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招股书显示,凌云光的营收不止包含机器视觉产品出售,还包括光通信产品,主要为基于行业高端解决方案的光纤器件与仪器代理产品,及部分自主的光接入网产品。

其中,2018年至2020年,凌云光的光纤器件与仪器代理分别营收3.43亿元、4.38亿元和5.86亿元,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4.41%、30.60%和33.37%。此外,凌云光也代理部分境外知名品牌的视觉器件,与自主产品进行搭配。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凌云光代理业务合计收入分别为5.66亿元、6.42亿元和8.1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26%、44.89%和46.60%,随着营收扩大,代理业务占比也在逐年增加。

此外,代理业务不具有科创属性,如凌云光代理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将会对其科创属性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核心技术为外国所垄断

中创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光源技术在机器视觉系统中非常重要,光源技术的发展能使光源更接近于明亮、均匀、稳定,这也提高了机器视觉产品的质量。

影响视觉系统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除了光源之外,还包含光学镜头。前瞻数据显示,国外老牌镜头厂商的优势相对明显,品牌的影响力也比较大。国外知名厂商包括德国施耐德、德国卡尔蔡司、美国Navitar等,而国内的工业镜头厂商大多体量较小,走高性价比路线。

凌云光招股书数据显示,其生产所需原材料主要包括光纤器件和成像器件两大类,2020年这两类器件采购费用占比分别为37.25%和35.63%。

2018年至2020年,凌云光的前五大采购商均为外企,主要是对包括芯片、相机、镜头、采集卡等核心产品或原材料的采购。2018年至2020年,凌云光从前五大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7.10%、33.44%和32.93%。

前瞻资料显示,从目前情况看,真正意义上成系列的国产工业镜头还没有出现。镜头的生产对光学玻璃的材质及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这方面的提高则受到国内工业制造加工的整体水平的制约。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相关产品及原材料供应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性。倘若难以打破外国对核心光源技术的垄断,凌云光未来的经营状况面临较大风险。

大客户不稳定

从凌云光的下游应用领域看,主要包括新型显示、消费电子、锂电、半导体、PCB 和汽车等众多下游应用行业。

可归纳为半导体和电子制造行业,然而两者均具有周期性。其中,半导体行业是一个明显的周期性行业,行业的周期通常也称为“硅周期”。前瞻数据显示,“硅周期”通常持续4-5年,从而使得机器视觉行业也具有相应的周期性。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报告期),凌云光前五大客户的合计销售收入金额分别为2.02亿元、2.42亿元和2.94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14.34%、16.91%和16.77%。

2020年凌云光前五大客户分别为京东方、客户G、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新亚制程和客户D。京东方系凌云光报告期内的老客户,但报告期内营收占比分别为1.98%、6.00%和4.73%,比例较低。

按业务分,凌云光机器视觉业务的前五大客户变动频繁。

实际上,这也是周期性波动的一个环节。2019 年度,凌云光机器视觉业务前五大客户新增顶丰自动化、客户D、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减少了客户 H、群创光电、东莞市德普特。

据招股书解释,该等变化属于正常的业务周期性波动,公司仍与退出前五大的客户保持合作。凌云光称:公司客户受终端市场的需求波动和客户产线建设周期的影响,对自身销售金额将产生一定影响。这也意味着,受下游周期影响,凌云光的客户变动较大,需要更换客户来维持经营,这一点从其五大客户营收占比均不高也能够反映。

2020年,凌云光新增了TCL科技、鸿海精密,减少了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和顶丰自动化,也均是由于业务周期性波动。招股书同样称,凌云光仍与该等客户保持联系。

此外,招股书显示,凌云光中游可配置视觉系统及下游智能视觉装备单位产品售价均有波动,尤其是智能视觉装备,2019年售价上涨2.70%后,2020年又下跌了23.17%。

招股书显示,凌云光研发费用分别占营收比9.28%、10.78%和10.04%。公司此次拟募集15亿元,计划6亿元用于工业人工智能太湖产业基地项目;2.9亿元用于工业人工智能算法与软件平台研发项目;2.1亿元用于先进光学与计算成像研发项目;4亿元用于科技发展

相关问答

工业镜头 品牌?

工业镜头是机器视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件,直接影响成像质量的优劣,影响算法的实现和效果。目前我国工业镜头市场的国外品牌有德国施耐德、Linos、美国Navi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