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钟短片记录下1936年的温州 你读懂了多少?
2018-09-03 11:12 | 温州都市报
日前,《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一书的汉语主编、温籍学者沈迦带着一部拍摄1936年温州影像的6分钟短片,来温参加一场读书分享会。
上周,媒体报道了短片中一位笑容甜美的温州姑娘陈棣芬,讲述了她在那个年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部短片开头一分多钟拍摄的场景——位于市区瓦市殿巷86号的白屋。
在本月1日拍摄的白屋。
来自英国的老乡——
“扎根”温州的苏慧廉一家
介绍白屋,必定绕不开一位外国人——英国著名汉学家、教育家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他是白屋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也是它最初的主人。
苏慧廉(摄于1901年)
1861年,苏慧廉出生于英国约克郡。清光绪七年十月,21岁的苏慧廉受英国偕我会派遣赴中国温州。苏慧廉在温生活的25年间,设戒烟所、建教会、立医院、办学堂,是最早将西方现代文明引入温州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外国人。
在本月1日拍摄的白屋。
1879年,苏慧廉所在教会的前任传教士李华庆在城西教堂创立艺文学塾,后苏慧廉将艺文学塾扩大并搬迁至瓦市殿巷,即现在温州市墨池小学的前身;1897年,苏慧廉创办定理医院,后扩建为白累德医院,成为浙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医院,即现在温州市中心医院的前身;1903年,苏慧廉在海坛山脚下创立艺文学堂新校园,即现在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前身。
1885年前后,苏慧廉在那里建造了两幢中西合璧风格的二层洋房,之后与妻子入住。一起住在白屋的还有教会的其他外国人,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仍有“老温州”把白屋叫做“番人馆”。
为什么叫白屋呢?苏路熙在回忆录《中国纪行》(A Passport to China)中解释,房屋的外墙涂着白石灰,因此称为White House。
1885年11月,苏慧廉和苏路熙的女儿在白屋出生,取名谢福芸,后成为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作品。那部记录1936年温州影像的6分钟短片,是成年后的谢福芸第六次访问中国,也是最后一次访问温州时拍摄的。
谢福芸中年像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寻找·苏慧廉》
谢福芸年轻时在她母亲创办的女校做小老师,带领女生做体操。这应是温州历史上第一次体操表演。这张照片很可能就拍摄于白屋院内。
沈迦评价苏慧廉时说:“虽然他不是第一个来温的外国人,但他是第一个将西方教育、医疗等模式带入温州的人,温州后来的教育、医疗就是沿着他最初打下的基础,逐步成长起来的。”
此外,苏慧廉也是温州方言研究的集大成者,他采用罗马字整理温州方言,编写方言学习教材,译有温州方言版《新约圣经》,在温期间编出《四千个常用汉字袖珍字典》,该《字典》在晚清民国时期来华西方人中广为传播。他还将《论语》译成英文,入选牛津“世界经典丛书”,流传全世界。晚年的他出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登顶欧洲汉学研究巅峰。
看见历史的记忆——
黑白短片里的花园洋楼
1885年,苏慧廉和妻子苏路熙,在如今瓦市殿巷86号的位置买下一块地。苏慧廉曾在书信中提到,该处原本是一位富裕官员的私邸,并列举了该地块的诸多好处,可见当时他对白屋所在地的喜爱。
80多年后,沈迦将原藏于英国电影协会档案库中的这段短片带回温州,而短片第一个镜头拍的便是白屋:一幢二层高的西式楼房,四扇长窗都是欧陆式的,走廊很宽大,走廊上四四方方的立柱子从一楼一直透上屋檐,瓦房顶上冒出一个烟囱,楼房四周种着各种植物,白屋的南侧是一大片开阔的草地。
“相比中国人喜好的曲径通幽的庭院结构,如此开阔的庭院在晚清时期的温州是不多见的。加上在那个年代,温州本地的百姓是不会对房子的外墙进行粉刷的,开阔的花园、白色的洋房,在当时的康乐坊一定非常特别、非常显眼。”沈迦这样猜测。
1897年的定理医院
走进“活着”的文物——
依然有人居住的百年老宅
9月1日上午,记者拿着上个世纪的白屋照片,去了趟瓦市殿巷86号。
1903年的艺文学堂
经过133年的风雨洗礼,两幢房子依然通水通电,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内。只是当年开阔得划出一片网球场的大院里,立着一幢贴满封条的三层危房,大草坪成了水泥地,苏路熙栽种的柳树、橘子树、桑树早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地,上面停着几辆私家车。两幢白屋四周,新建了几处棚屋,原本宽阔的走廊也被围起来作为厨房、卫生间使用。
记者踩着吱呀吱呀的木制楼梯走上东侧楼房的二楼,站在走廊上,已看不到苏路熙笔下的山尖和山顶的亭子,也听不到轮船的汽笛声,只能看到房顶残破的木梁和堆满楼道的杂物,还有杂乱的电线、各家各户自设的塑料门窗……
不过,站在远处看白屋,洋房依然方正,露出的走廊,房顶的砖瓦,能够让人感受到这座洋房昔日的光彩。
据了解,1950年9月,最后一位传教士离开后,白屋大院收归国有,草地后来被浇为水泥地,道坦上盖起了三层高的办公楼,温州市机械工业、轻工、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等公司,及二轻职工技校、市工艺美术学校等先后在此办公、办学。白屋也被作为机关宿舍供人居住。
白屋门口一位六旬老伯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白屋是市区最好的地方,住的都是机关干部。”
陈先生是如今白屋的住户之一。上世纪80年代,因其父亲在机关任职,一家人搬入了白屋东北角的“宿舍”。在白屋生活了20余年的他,对这套房子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它的英伦气质。
“套房非常方正,天花板有3.5米高,墙体40多厘米厚,中间还有木头支撑。屋内有取暖用的壁炉,烟囱一直透到楼顶,壁炉前还有一根石条防火,墙上有欧式风格的壁橱……”
陈先生说,由于他家的套房是有单独的楼梯上下,因此楼梯和走道保存得相对完好。
保护家乡的财富——
晚清温州与世界交流的见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年老宅日渐衰败。最近,坊间更是传闻白屋将在街区改造中被拆除,温州文化界不少学者甚为惊讶,纷纷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和修缮白屋的建议。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黄培量说,2014年,白屋作为保护对象被列入温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肯定不会被拆除。黄培量认为,白屋见证了苏慧廉在温州期间对温州教育、医疗等事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让温州在近代跟上了世界发展步伐,开始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对温州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有知情人透露,当时有关方面给白屋挂牌的时候,将“历史建筑”的牌子错挂在旁边教会的房屋上,可能由此引起了误会。
对于白屋的保护,沈迦认为必须引起温州人的重视,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白屋是苏慧廉和谢福芸父女的故居,而两人都是从温州走出去的世界文化名人。苏慧廉是世界级汉学家、教育家,谢福芸是享誉欧美的作家,两人都是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人,白屋是苏慧廉一家扎根温州,然后从温州出发,走向世界的最好证明,这是温州在历史文化领域的重要财富。
其二,像白屋这般规模的历史建筑在温州并不多见,且两幢主楼结构完整,旧貌清晰可辨。“温州市区经历多次改造,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晚清建筑实属凤毛麟角。白屋作为晚清温州与世界交流的物证,充分展现了晚清时期温州对外开放的姿态,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近日,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挂牌成立。鹿城区委书记李无文在挂牌仪式上强调,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是鹿城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的需要,要以对历史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做好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建设。
(原标题《6分钟短片记录下1936年的温州 瓦市殿巷86号你读懂了多少?》,原作者 戴玮,编辑 王艳琼 )
温州“最多跑一次”跑出便民加速度 增强群众获得感
最多跑一次,温州跑得怎么样?来看两组镜头——
最近,温州市人大代表冯定献收到一件答复函——在今年温州市“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打通信息孤岛助跑“最多跑一次”的建议》,如今收到办理答复。
答复函提到,今年温州在全省率先推出“四个一”创新工程,深度推进政务数据汇集、打通、共享、开发和利用,着力打通信息孤岛,提升办事效率。“答复函描述的这些变化,我在办事过程中都有体验,非常便利!”冯定献给出“非常满意”的评价。
对这一句“非常满意”,在国外生活了11年的阿联酋温州商会副会长袁晓克也感同身受。日前,他在国内原本预留一周时间来办理换领护照、不动产登记、补缴个人社保3件事,没想到一天就全办妥了,每件事都是“最多跑一次”。这让袁晓克连番点赞。
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吃改革饭长大的温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速,到“四张清单一张网”加快构筑,再到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温州全面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切实增强“有为政府”的责任担当,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最多跑一次 优化审批全流程
曾经有个说法:“看温州发展,眼光就应该盯紧温州人”;如今,看温州变化,镜头就应该锁定“有为的政府”。有形之手,以一持万,温州正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撬动各领域改革,不断改善发展环境。
归国办事的袁晓克便是改革万千受益者之一。8月21日上午9点,他来到温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办事大厅,办理护照换领手续。通过“自助服务系统”,仅30秒,就完成了信息登记,算上指纹采集、材料受理等流程,前后只花了半个小时。这让袁晓克很是惊喜,眼看时间非常充裕,他决定把剩下两件事也办了。
下午2点30分,袁晓克来到瓯海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两套房产的不动产登记手续。一名工作人员上前主动提供服务。袁晓克按照工作人员介绍的流程,很快填好所有表格。负责材料预审的咨询员上前核对材料齐备后,没过多久,便在窗口办好了手续。
下午5点15分,离下班时间还有一会儿,袁晓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温州市社保征收中心补缴社保。结果,从提供身份证调取历史缴费记录,到刷卡支付完成社保补缴,用时不足15分钟。“原本预留一周时间办理3件事情,没想到一天内就全搞定了。”袁晓克连番点赞。
全新办事体验背后是一场场“聚变”,这种变革,从政府自身开始。围绕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市”这个目标,温州加快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乘法。2014年起,市级部门行政权力从12723项减少到4168项,精简幅度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起,在权力清单保留1003项审批事项基础上,再次缩减262项,精简比例达26%。“有形之手”瘦身了,职能却得到了强化。以简政放权实现高效率、高品质、高标准的政府服务,换取群众好口碑、企业好体验、发展好环境。从群众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关键小事”做起,温州全面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
按群众办“一件事”标准,温州市本级梳理了“办一件事跑两个及以上部门”的307项行政审批事项,分类整合至投资项目、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外经贸、综合便民、公安服务、医保社保和大交通等“7+1”受理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同一窗口出件”集成服务,让办事只用“跑一次”成为现实。
这种“一窗受理”,群众办事无需到多部门或多窗口分头跑,只需将材料提交给综合窗口,由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全流程协调,按责转办。而审批后台的“集成服务”,则是各部门协同作战,开展并联审批、模拟审批、容缺预审、全程代办等,为群众和企业提供高效集成的政务服务。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受理与审批分离、审批与监督评价分离,改变当前部门自我受理、自我审批、自我评价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目前,一窗受理综合窗口所涉业务已覆盖70%以上部门,办理审批业务量超过1万件。
就近跑一次 提升办事加速度
企业和群众办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那么“最多跑一次”在复杂的数据和利益交错的部门间,如何闯出一条路?温州的答案是:以大数据中心为支撑,借“智城”建设之力,让部门审批向“一朵云”聚集,用数据跑代替群众跑。
针对“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的难点、堵点,温州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和大数据管理中心,在全省率先设计并实施一站导引、一网通办、一库共享、一端服务“四个一”创新工程,全面打通44个部门单位,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一站导引,让群众明白怎样跑一次;通过一网通办,让群众就近跑一次;通过一库共享,让群众轻松跑一次;通过一端服务,逐步做到一次也不用跑。
民生事,无小事,群众办事需求很具体,比如开餐馆要走哪些流程?道路施工审批去找哪家单位?开证明要准备什么材料?“最多跑一次”应该往哪里跑这一次?很多办事群众往往还是一头雾水。
温州通过建立“一站导引”系统,编制出让人“一看就懂”的服务指南。前期公布的1144个“最多跑一次”事项,经过分类分项精细化、模糊表述清晰化、标准文本示范化,精编成简单明了的办事手册,分发给办事群众。同时,依托浙江政务网,设计出“一站式”网上办事导引系统,推出网上即时问答功能,办事群众只要登录温州政务服务网或在微信上关注“温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就可以使用。
以往,导致群众多头跑的难点,在于各部门信息系统数据不畅通。温州依托大数据管理中心,建设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整合连通全市349个信息系统,打破信息隔离墙,探索网上联办模式,变串联办理为协同办理,实现市、县两级跨级联办、全城通办。同时,依托基层治理“四个平台”,逐步将改革延伸至街镇、村居服务中心。目前,公安、司法、市场监管等36个省、市部门信息系统率先全部打通,全市185个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全覆盖,群众就近便可办好事。在商事登记领域,原先要在市、县分头办理,至少跑2次以上的食品经营、医疗器械生产等11个审批事项,如今可实现“一网通办”,群众只需“就近跑一次”。
“一网通办”带来什么效应?来看这个场景——远在北京的项有唐通过网上申办,很快便完成了购房落户温州的所有手续。原来,项有唐在进行身份注册并通过人脸识别验证后,温州公安后台根据他的申请,主动进入温州市住建委信息库搜索,成功核对项有唐的购房信息后,通过了他的购房落户申请。
如何让群众在“最多跑一次”中跑得轻松?温州将目光锁定了办事流程中的审批材料环节,建立数字化信息共享核查系统。梳理出首批群众办事使用频率最高的68项涉及人口、企业、不动产、社保等数据资源,统一归集到各部门实现“一库共享”。原先在审批中要求群众先跑其他单位开具证明的方式,转为网上内部核查,变群众奔波为数据跑腿。
“推行‘四个一’创新工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表面上看只是减少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次数,实质上是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多方面优化政府供给,集中力量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温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是“放管服”改革的温州“升级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制度供给。
一次也不跑 增强群众获得感
改革,只争朝夕,落于方寸。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加速,办事上网成为越来越多温州人的共识。但是,处理交通违章需要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办理无罪证明要关注一个程序,申领网约车从业资格证又要关注新的平台……一部手机不知不觉塞了许多办事软件。
对各部门自行开发建设的手机办事APP,温州挂出“整治”时间表:今年10月底前全部整合到政务服务网移动端平台,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今后各部门原则上不再建设独立的APP。191个政府网站、3565个“网上申请、快递送达”审批事项、58个手机便民应用、102个网上缴费项目和64个网上开证明服务,全部向政务“一朵云”集聚,通过手机移动端“一端服务”,实现群众办事“一次也不用跑”。
那么,上了年纪的老人、住在山区的村民,不熟悉手机操作业务怎么办?温州将全市185个乡镇的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与“四个一”创新工程相结合,作为基层承接“最多跑一次”改革重要载体,逐步实现群众办事“跨级联办、全城通办”,将改革向“市、县、乡、村”四级扩展和延伸,打通审批服务“最后一纳米”。
最近,家住苍南县龙港镇中对口村的陈和木,在村便民服务中心领到了营业执照。作为村里的低保户和残障人士,他一直想开个小店自食其力。因文化程度不高、不易理解复杂的审批材料,此事搁置了很久。苍南通过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选择部分审批事项,在市级审批中心、县级审批服中心、乡镇和村居便民服务中心搭建同城受理平台,推行“同城受理、数据共享、远程审批、快递送达”的“证照跨级联办”服务模式,村民在村办公楼就能把需要在温州审批的证照办下来。“都在说改革好,这次在家门口真切感受到了实惠和便捷。”陈和木连番夸赞道。
群众办事一次也不用跑,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如今,这场惠及万众的改革正在瓯越大地不断铺开。在永嘉,行政审批窗口“下沉”到乡镇、村(社区),群众办事不用跑县城。当地根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硬件设施建设等,对便民服务中心按示范型、标准型、普通型进行分类改造提升,确定了瓯北、岩头、大若岩、界坑等4个办事示范点。在泰顺,当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县内电商龙头企业万村电子商务公司312个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变成村民审批服务的“代办窗口”,城乡居民医疗费用报销、高龄老人生活补助、农机购置补贴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177项事项,实现“办事不出村”。
如今,在温州各地,基层服务中心、银行网点等公共场所,也成了“最多跑一次”的有效载体。通过布局建设自助终端,将各类查询、缴费、开证明以及一些相对简单的审批事项接入统一终端,让群众就近自助办理;做到业务下沉、就近服务,让群众在社区村居就把事情办好,逐步实现一次不用跑……
“最多跑一次”,温州跑出了便民加速度。据浙江省统计局改革抽样调查评估显示,今年以来,温州全市“最多跑一次”事项中实现“一次办结”的比例达到75.1%,企业和群众对改革成效的满意率达到86.6%。
相关问答
数十万只家用摄像头遭破解,家用摄像头怎么用才安全? - 红网问答近日,浙江温州警方就破获了一起非法控制家用摄像头案。犯罪嫌疑人周某,最初因好奇加入一个售卖监控视频账号密码的QQ群。为了牟取更大利益,他自己也...
你在闲鱼捡过最大的漏是什么?-幸福里问答2021年想买张显卡当时矿潮显卡价格很高然后在闲鱼买了一张官方锁算力的3060显卡回来用了一个周花了3580然后3060就被破解了可以挖矿然后我又挂...
温州 哪里能近距离看到飞机?1.温州机场附近的海滩是拍摄飞机的最佳地点。2.因为温州机场的跑道与海滩平行,飞机在起降过程中会经过海滩上空,这样可以拍摄到近距离的飞机照片。此外,海...
2019年10月3日晚11:56我刚发现妈妈偷看我的QQ,我该怎么办,...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
坐飞机有什么规定?1、到机场:请注意时间,因为航空公司规定国内航班起飞前45分钟停止办理登机手续,国际航班起飞前60分钟停止办理登机手续。但具体看机场,像纽约JFK这种繁忙的国...
孔笙导演的年代新剧《大江大河》,口碑会超过他以往的经典剧吗?镜头再切回到梅长苏、言侯爷视角时,背景音乐换成了激进的进行曲,联盟已成、死志已立。你看,不论是很虚、很高、很架空的权谋风骨,还是很实、很沉、很“土气...
户外照相的姿势怎么摆?可以假装路人、不看镜头、摆一些高冷姿势(可以去查找)、那个东西挡住脸、运动抓拍等方法。资料扩列1、怎样拍婚纱照拍婚纱照时,收紧下巴,让脸孔呈现出优雅...
我朋友看电视经常有审理嫌疑人的 镜头 ,真的很好奇,法院提审...审理案件所需要法官数须根据法院审理的程序来决这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如果是简易程序,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须有...
老师们!请问大家! 温州 摄影艺考排行榜,摄影艺考有优惠吗?[回答]除非你能做成大师。。。讲实话,你想的这种摄影方式赚钱的,我真没见过有女的能坚持下去的。。。首先,摄影也是一个力气活,一个机身,最少加上2个镜头...
看春晚、压岁钱、挂日历,这些年味,你还记得吗?我们60年代出生的,长大后都经历过这些。看春晚是80年代,电视机也慢慢有了,就是图像不清楚,老要去外面转天线,越是天气冷风大,电视天线被大风一吹信号就不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