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外廓镜头 定焦镜头中的新晋王者 富士GF30mm F35镜头评测

小编 2025-04-04 新闻资讯 23 0

定焦镜头中的新晋王者 富士GF30mm F35镜头评测

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富士逐渐转变经营思路,完成了由传统光学制造商到数码光学制造商的蜕变,并推出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微单机身,而近期推出的GFX50S/50R/100系列,中画幅的传感器配合类旁轴的造型,则令市场与粉丝惊叹。而随着富士中幅旁轴以高性能和相对实惠的价格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对于该类机型丰富镜头群的需求不断攀升。今天我们测试的富士GF30mm F3.5 R WR是富士刚刚发布的一款以便携与高性能为主打卖点的定焦中幅镜头,它是否延续了富士一贯的小巧又高画质的产品调性?看完评测,就会有答案!

富士GF 30mm F3.5 R WR

镜头焦距:30mm(等效于135镜头的24mm)

光圈范围:F3.5-F32

镜头结构:10组13片(2个非球面元件、2个ED元件)

放大倍率:0.15倍

光圈叶片:9片(圆形光孔圈)

滤镜尺寸:58mm

镜头尺寸:84×99.4mm

镜头重量:510g

图片说明

犹如富士胶卷般优美的造型

富士的设计一贯很出色,镜头亦然。GF30mm F3.5 R WR的轮廓修长,前窄后宽,一改传统镜头直筒状。看惯了传统镜头的用户再看富士GF30mm F3.5 R WR时会感到一股清风袭来——新意十足。

99.4x84mm的外廓尺寸与510g的重量在同类型镜头中属于十足轻巧的一类。而在造型方面,虽然还是个典型的“筒子型”,但富士的设计师别出心裁地将镜头外廓设置成了前窄后宽的比例,这使得GF30mm看起来有一种向后延伸的趋势感,有点像横过来的广州小蛮腰或是北京的中国尊,显得既优美又轻盈,和那些传统单反大厂出品的“笨重感”十足的镜头有着不一样的气质,倒是和富士自家的一系列旁轴类机身很般配,譬如与我们配图中所搭配的GFX 50R。

除了造型上的独特,旋钮设计方面也显得优雅,光圈环材质很好,转动起来有清脆的“咔咔咔”的声音;而对焦环阻尼轻微,粘手不沉重,使用起来舒适无压力。

镜头分辨率测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款镜头的分辨率表现,看一下它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在不同光圈情况下的画质。

从上面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富士GF30mm F3.5 R WR镜头的中心区域画质在开启中等光圈的情况下非常的优秀,特别是从F5.6开始画质呈线性上升,在光圈为F11-16时达到最佳。作为一款中幅定焦头,即使在F22光圈情况下分辨率依然表现优秀,读者可以仔细观察下F16边缘端截图,玻璃幕墙依然呈现锐的边缘与相对干净的画质。但从F22开始,锐度开始呈现明显下滑;虽然这款镜头的最小光圈可达F32,但这一档画质下降过于明显,无可用度。

从上数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枚镜头有着整体较佳的画质表现,中心区域在非最大(F3.5)与最小(F32)开启时均有着很好地表现。在光圈F8、F11时无论是中心区域还是边缘区域都达到了画质最佳,因此在拍摄一些无需大光圈的风光照片时,我们推荐大家是用F11这一档光圈进行拍摄,而如果需要在非黑夜场景下使用长曝光拍摄,我们建议最大不要超过F22。

不同光圈下的虚化效果展示

在同一场景下,笔者使用共八档光圈拍摄,并将这些照片合称为GIF动图,以方便大家更直观的感受到这支镜头不同光圈下的虚化效果。

通过Gif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富士GF30mm F3.5 R WR镜头的背景虚化效果令人满意。最大F3.5的光圈虽然数值不够“极限”,但依然可以帮助摄影者获得满意的虚化背景。

镜头色散测试

在使用大光圈拍摄高反差物体时会出现色散,具体表现为在边缘会出现紫色或者绿色的轮廓,色散会影响成像画质。因此各档光圈下的色散测试也是定焦大光圈镜头必须要做的。

通过我们的测试样张可以看到,这支镜头在各个光圈档位下均未出现肉眼可见的紫、绿色轮廓,且各光圈档位下的材质轮廓均十分清晰,由此可见,该头抑制色散的能力较强,与其中画幅的产品定位相得益彰。

镜头抗眩光测试

抗眩光能力体现着一款镜头的结构设计与镀膜品质,那么作为一款定位高阶的中画幅定焦头,它的表现又如何呢,我们可以结合着样片来看一下。两张样片分别是笔者于近期日光高照的下午时分拍摄,光圈分别取标定最低值与最高值的F3.5和F32。

F3.5、ISO 100

F32、ISO 100

可以看到在大光圈F8时,太阳高光呈光球形,周围未见任何紫色炫光与杂色;而将光圈缩小至F32时,太阳呈现出漂亮的多星芒形态,且周围依然未出现炫光。镜头的整体抗眩光能力强悍且稳定,符合其中画幅镜头的高阶定位。

畸变与暗角测试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富士GF30mm F3.5 R WR的畸变控制的不错,画面中心线条横平竖直,边缘畸变也较为轻微。在实际拍摄中这样的畸变符合其高阶的定位,同时对摄影者输出优异画质十分利好。

通过实拍图可见,在最大光圈的情况下,该镜头无暗角出现,这一点十分令人满意。

总结:

中画幅+定焦,如果在一支镜头上同时出现这两种属性,那么这款镜头一起注定不俗。通过我们的测试可以看到,富士GF30mm F3.5 R WR在中段光圈值(F8、F11、F16)均可以捕捉高品质的影像:锐度高、颜色艳,加上完全不可测得的色散与极佳的抗眩光表现,它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惊艳”来总结,而如果用户用这支镜头搭配富士GFX 50R机身,那么5140万的超高像素输出的高品质影像不仅完完全全超出了一般摄影者的预期,甚至连专业摄影师都会被它所“折服”!最后提一句,别忘了这款镜头还十分轻便,画质好还轻便易携带,你不想赶快拥有么?!

富士GF30mm F3.5 R WR镜头样片

(7488269)

浓缩的精华 尼康Z DX 16-50mm f35-63 VR测试

尼康的微单机型以轻量化和高画质为卖点,同样的,以往尼康推出的镜头也有着相似的属性。Z DX 16-50mm f/3.5-6.3 VR是近期,随尼康DX(APS-C画幅)规格微单Z50推出的一款镜头,具有小巧、多焦段的特点。而经过轻量化设计的Z DX 16-50mm是否可以兼顾尼康镜头家族一贯的高成像素质?跟随笔者,拆下镜头,一探究竟!

尼康Z DX 16-50mm f/3.5-6.3 VR详细参数:

镜头焦距: 24-75mm(等效于35mm)

光圈范围: F3.5-40

镜头结构: 7组9片(包括1枚低色散ED镜片和4枚非球面镜片)

放大倍率: 0.2倍

光圈叶片: 7片

滤镜尺寸: 46mm

镜头尺寸: 70×32mm

镜头重量: 135g

在对这支镜头进行详细评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出生背景”。Z系列卡口作为尼康顺应时代潮流而推出的全新卡口镜头,专为微单设计。在Z DX 16-50mm f/3.5-6.3 VR发布前,尼康已陆续发布了7支镜头,覆盖14mm~250mm的广泛焦段。而Z DX 16-50mm f/3.5-6.3 VR则是尼康Z卡口的首支DX系列镜头,随着另一支DX镜头Z DX 50-250mm f/4.5-6.3 VR一并推出,与Z系列首款DX格式(APS-C画幅)微单Z50配套搭售。

它的推出,代表尼康Z系列微单产品线的日益完善,也使尼康Z系列的售价下探到了高性价比区间。这支镜头目前在京东的售价仅为2180元。

在简单介绍过产品的背景信息后,笔者先祭出此次评测的测试结果,相信通过这张表格的评分与简评,大家会对这支镜头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而这些评分的依据,在下面的详评中都有着详细的论述与案例来对应。

I、镜头外观:小巧、轻量化

这款镜头轻量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其较小的直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小巧的镜头盖,直径只有46mm,如若加上镜头透镜边沿部分,它的直径也仅有70mm。这与市面上常见镜头的镜头直径有明显缩减,而这印证了Z DX 16-50mm所采用了轻量化设计理念。与此同时,仅135g的净重,拿在手里没有分量感,也使人感到轻松。

说完了尺寸,来看一看镜头的用料与结构。它采用了7组9片的镜头结构,内含1枚ED镜片和4枚非球面镜片,ED镜片有助于减少眩光、鬼影、紫边等问题。总的来说,别看外廓尺寸小,设计的还挺巧。

看完了正面,来看看侧面。伸缩镜收起后长度仅32mm。如何看待这组数据?我们用两个数据来印证:1、成年人大拇指长度依手掌大小,在5~8cm之间。2、同为尼康DX画幅(即APS-C画幅)的AF-P DX 18-55mm f/3.5-5.6G VR镜头,长度为62.5mm。综上来看,这款镜头方便握持;同时通过特殊设计,用一般DX镜头一半的体积实现了同样的焦段范围和最大光圈。如果摄影爱好者携带它出门,在性能够用的前提下,可以减轻外出携带的负担。

侧面长度的变化带来了调整界面的改变。相比于传统18-55mm镜头较为宽大的光圈、变焦操作环,Z DX 16-50mm f/3.5-6.3 VR的操作环十分“苗条”,宽度仅6、7mm。这样的尺寸给操作带来了两点变化:1、扭动操作环时伸直手指,尽量不要让手掌心接触镜头底部;2、手动对焦时手心最好处于镜头左侧平行位置。压缩的尺寸需要更为精细的微操,还好两只环的阻尼感比较强,只需稍加适应便可轻松盲操。总体而言,这支镜头有小巧和易用兼具的特点。

最后让我们看一看镜头背面,采用了比较普通的塑料卡扣,可见这支镜头的定位还是入门级用户,同时最佳使用场景是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与郊区,野外摄影不是它所擅长的。

II、分辨率测试:F8、F11表现最佳

看完了设计与功能,就来到了镜头评测的重中之重——分辨率测试环节。以下的评测样片均有笔者拍摄并采用JPG直出拼接而成。

在以往的测试中,读者可能会留意到我们常常会同时评测JPG与RAW,此次未测试RAW的原因有二:1、测试时间紧张;2、测试镜头为入门级非全幅镜头,主要作为尼康入门非全幅微单Z50的套头使用。由于该机型用作入门者第一台微单以及摄影师备机的概率较大,因此测试JPG直出文件的实际意义更大。

分辨率测试图片均在2020年8月13日下午三点至三点半之间拍摄完成,此时阳光十分耀眼(EV≈16)。笔者选取了海淀街道两处非逆光城市景观进行拍摄,全程采用手动模式,且ISO恒定在100。光圈值的选取采用镜头标定下、上限与典型光圈值结合的方式。因此在16mm端的光圈标定范围为F3.5~F22;50mm端为F6.3~F40,最后笔者截取了画面的中心和边缘。首先我们来看16mm的画质表现。

首先来说结论:这支镜头的16mm端有出色的可用性。在F3.5~F11区间内,中心部分的画质呈现良好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F3.5、4两档均有一定锐度,甚至F3.5还略好于F4,读者可以仔细对照一下这两档的两张截图,特别是玻璃与框架的锐度与整洁感,F3.5更好。而从F5.6~11这个区间,则区别不大,皆为这支镜头的画质高点。到了F16、22两档,相比前三档择优明显下滑,特别是锐度甚至不及F3.5。

如果给16mm端各档光圈的画质排个队的话,结果会是:F8、F11、F5.6、F3.5、F4、F16、F22。这样的表现令人满意。通常情况下,F8和F11可以作为城市与自然风光的主力光圈,同时兼顾一定的夜景星芒拍摄,而F3.5则适合人像、特写等。总的来说,这支镜头的16mm端较为全能,且成像锐度基于APS-C画幅的整体水平来看较为突出,出片的整洁感也不错。

※50mm的光圈开度范围为F6.3~F40——笔者注。

50mm端的成像呈现典型的“中间开度锐,两侧锐度骤减”的特点。根据笔者实测的样片可知,该焦段的锐度峰值为F11。此时,中心位置处,居民楼左下角窗玻璃上的贴纸、室外机与截图右侧阳台内的窗框阴影均清晰可辨;远端截图中,商务楼玻璃幕墙内的杂物同样清晰可辨。边缘有微弱颗粒感,物体是否具有可辨认性,以及物体轮廓是否有轻微颗粒感,是判断画面锐度是否处于“佳”的尺度。

F32光圈,画质与前五档有较大差距,同时锐度也较低,不太能满足摄影作品拍摄的需要,因此这一档光圈不建议大家使用,F40亦然,原因同上。总得来说,50mm端下,F6.3~F22之间可用;而F11、F8两档最锐,画面素质最佳,且观感超出预期,因此这两档最为推荐大家使用。

III、光学素质测试:预期之上的高素质

通过以上的成像素质测试,我们对Z DX 16-50mm f/3.5-6.3 VR的基本情况有了认识。而作为一款适用于各种拍摄情景的“全能镜头”,也会有面对复杂光线的可能。恶劣光环境对镜头的影响主要包括炫光、色散。

在看对比图之前让我们预先回顾一下这款镜头的结构参数:7组9片的镜头结构,内含1枚ED镜片和4枚非球面镜片。 请注意这片ED镜的存在,它是一种应对恶劣光环境的光学产品,主要作为减少炫光与色散的物理手段,而它是否起效,是决定这支镜头光学素质的关键。

光学素质测试的时间与分辨率测试时间一致,选取同以场景并将ISO恒定在100。我们从16mm端看起。

16mm端的测试结果结果令人满意。通过最大光圈与最小光圈的对比,反映出两个问题:1、ED镜片对于抗炫光起到了物理作用。读图可知,炫光的表像微弱,仅局限于画面右侧的小范围内;且随着光圈的缩小,眩光的范围并没有明显增加,这样的表现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很多全画幅单反的镜头。而这样小范围的炫光,通过简单的PS即可祛除。

50mm端的表现看起来比16mm端还要亮眼。通过样片可知,在最大光圈F6.3时,炫光几乎不可见。笔者尝试通过PS拉线的方式观察,也未看到明显眩光的痕迹。而在小光圈端F22时,炫光出现,但明显比16mm同光圈时要微弱。

由于50mm长焦端的小光圈可缩至F40,因此笔者也连带进行了测试。由图可见,无论范围还是烈度,F40下的炫光均远超16mm与50mm端下各挡,因此如果拍摄者使用这支镜头拍摄强光比照片,或对着太阳进行拍摄,笔者建议不要用F40,此时成像质量有所衰减,无法产出干净整洁的摄影素材。

总结一下炫光测试,这支镜头具备与这个定位相匹配的抗眩光能力,总体表现十分出色并在50mm端F6.3下表现出越级水平;而50mm端F40则不建议使用。

眩光之后,来到色散测试环节。笔者选择了中关村e世界附近的一处空中走廊的不锈钢围栏作为拍摄对象。16mm端的结果令人满意,在各光圈档位均未出现明显可见的色散。即使经100%放大后,围栏边缘依然没有明显紫、蓝边出现,仅在F16档位主体物的边缘出现了透明状微弱的类色散,但范围极小且不易观测到,同时不会对成像产生实质影响。

50mm的结果与16mm端类似:各光圈档位下均未有明显色散显现。为了增强大家的阅读体验,故只选取四光圈档位100%截图示意。最后总结一下,这款镜头虽然尺寸小,ED镜也只有一片,但呈现出的光学素质良好。

镜头畸变测试。16mm端总体畸变轻微,但通过测试图可见的,这里描述一下畸变特点:1、有桶形畸变现象;2、畸变烈度不均,畸变随前镜镜片弧度增大变得强烈且不规则。但畸变程度非常轻微,即使和“三元类”大镜头相比也属于优秀的那一类。

50mm与16mm端类似,总体畸变轻微,故而不再赘述。

这支镜头的暗角表现不错,16mm端大部分光圈档位下无法察觉暗角的存在,仅F3.5端会出现一定量暗角。该暗角具有范围较广,灰度较大的特点,虽然会对一次成像有少许影响,但通过PS拉线处理很容易祛除,因此影响不大。

50mm端表现更佳,全光圈档位均无暗角出现。作为一款售价仅2180元的入门镜头,这样的暗角表现超出预期,对抗暗角的性能优。

VI、总结:适合初学者入门利器

尼康Z DX 16-50mm f/3.5-6.3 VR是一款尺寸十分小巧,但性能很不错的尼康DX规格(即APS-C画幅)镜头。它折叠起的侧棱长仅32cm,且净重也只有195g,因此搭配Z50用可谓相得益彰非常合拍。

16-50mm焦段也比较合适,广角至中焦,可以兼顾很多拍摄题材;同时它的分辨率表现与色散、炫光的抑制也不错,面对复杂光线可以拍出较为干净的图像,因此这支镜头比较适合摄影初学者入门、或者记录日常生活使用。

更多实拍样片:

(7499939)

相关问答

什么叫建筑定位?怎么定位放线?_住范儿家装官网

放线就是根据图纸要求运用测量技术在地面或者是建筑物上面放出那个结构的位置,尺寸,这只是建筑的第一步,放好线后可以继续后面的工作,比如开挖,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