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工业50镜头 老镜头拍北京:苏联Industar 5035镜头实拍北投奥园1314!

小编 2024-11-23 新闻资讯 23 0

老镜头拍北京:苏联Industar 5035镜头实拍北投奥园1314!

儿子原来周末原来一直在顺义上课,最近上课地点换到了位于北四环的北投奥园1314。第一次来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地方有点儿意思,完全可以带上个镜头实拍一次。

可惜之后的连续几个周末,北京的天气一直不理想。直到上个周末,北京的天气总算迎来了一个大晴天,所以也就有了今天这组苏联Industar-50-2 50/3.5镜头在这里的实拍照片。

北投奥园1314是北投集团为实现奥运遗产“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打造的冬奥遗产再利用项目,于2022年9月2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为了充分挖掘原地块内现有建筑物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北投集团依托原有老旧厂房,突出红砖立面特色,通过打磨、清洗等手段使原厂房立面恢复老工业厂房原有红砖墙的效果,再加入铝单板、金属漆、玻璃幕墙等现代元素点缀,使建筑焕然一新,更加精致。

今天实拍的这枚Industar 50/3.5镜头是同好罗罗细兄台和一台Zenit E相机一起赠送给我的。该镜头仿制于德国蔡司Zeiss公司的天塞Tessar镜头,为三组四片结构,最近对焦距离为0.65米。虽然这款镜头现在已经停产了,但因为产量不小,所以今天还可以很容易地在二手市场上买到。而且按照我的了解,这款Industar 50/3.5应该是能够买到的,最便宜的Tessar结构的镜头之一了,如果不是最便宜的话。

这个镜头非常小巧,因此通常被称为“饼干头”,具体的各位可以看一下与135胶卷的对比。从前后镜片表面的颜色来看,应该是多层镀膜的了,虽然镜头上并没有MC(英文多层镀膜Multi Coating的缩写)的标识。从镜身上的编号来看,这枚镜头是1980年的产品,那个年代多层镀膜技术应该是普遍应用了。我一直很好奇,为何镜头后镜片镀膜的颜色通常要比前镜片看起来更为鲜艳一些?哪位同好了解的话,还望给我做个知识普及,谢谢!

这枚镜头为M42后口,所以需要使用M42转NEX的转接环用于Sony A7微单上。

相机还是那台Sony A7微单,相机模式使用A档,也就是光圈优先模式。实拍的时间为当天午后至傍晚,所以将相机的ISO设置在了50-100(室内拍照时会调高)。大多数图片都是使用最大光圈F3.5拍摄的,远景统一使用了F8拍摄。

之前曾经用这枚镜头拍过京西的爨底下村,当时的色彩比较单调,而且黑白色调拍的比较多。所以为了体验一下这枚镜头对彩色的表现和还原能力,此次全部拍摄的为彩色照片。

所有图片除了加了水印和缩小了大小之外,未进行其它处理。

我的想法是我只实拍,但不会给出我对某个镜头的评价。因为所有的评价,都是带有个人主观性的,容易对他人产生可能的误导。所以,具体的评判,各位还是自己根据图片自己做出吧。当然也有可能各位觉得我拍的照片实在是太烂了,我只能说声抱歉,那是因为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并不是某个镜头的问题。

作者:张一

一台被丑哭的苏联相机,多年后镜头走俏了,被称为“八羽怪”

其实这篇文章我本来想写写前苏联相机的标头,或者说想写一款鲜见的 Zenitar 50/1.7 镜头。

但是我在查资料时,这只镜头非常鲜见,而最多的却是HELIOS-44 58/2 镜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羽怪”。

这也让我重新检索记忆,这种镜头有好几个版本,产量也都大,赶忙去寻找,遗憾的没有找到太完美的,手头剩的几只都是有些小问题,但是不影响外观拍照。

那就先写写我对这只58/2 镜头的感受,以后再写50/1.7 镜头吧。

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接触前苏联的照相机,那时苏联刚解体,很多人便翻箱倒柜找些值钱的东西来中国做“易货贸易”,于是中国的北方市场上,看到不少“老毛子”货。

最早是在沈阳站附近的开明市场,有次路过,发现这里有些摊床是卖苏联货的,有不少相机镜头,于是先买了几个放大头,又买了AI口的35和100焦段镜头,想配尼康FE。

但摊主非要搭配卖给我一个相机,他打开人造革的皮盒,费劲抠出一个又黑又大又丑的相机,要100元卖给我,这台相机就是泽尼特-ET。

我看到的第一眼差点没“吐了”,世间还有这么难看的相机?如果当初我第一眼看到的相机是这个样子,我还能不能爱上摄影都难说了。

不仅样子不好看,相机也很简易,快门只有六档,缺少1/30秒以下慢门,过片的手感也不好,还有一股浓浓的苏联相机皮革味道(这独特味道就是现在俄罗斯相机上还有)。

我说“不要”,但是买家非要卖给我,最后我花50元买下了,我屈服的原因不仅仅是他便宜了一半,而是我看中这枚58/2的标头,我想把它改在放大机上做放大头,而机身是一点兴趣也没有的。

泽尼特 是前苏联的一款大众型的单反相机,是M42X1螺口,前苏联除了螺口单反,还有尼康口的基辅系列,和PK口的宝石相机,其中PK口单反是高档相机。

M42X1螺口的最大好处是镜头可以转接到其他口相机上,特别是进入数码时代,玩相机的人多了,玩镜头的人也多了。于是这枚HELIOS-44 58/2 镜头被人提起了,有人玩出了花样,还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八羽怪”。

为什么叫“八羽怪”?因为这枚镜头有八个光圈叶片,这在现代单反相机的标头中是非常少见的,一般都是六个光圈叶片。

其实HELIOS-44 58/2 镜头这只镜头有很多个版本,而后期俄罗斯生产的HELIOS-44M的 4到7 这几个版本镜头镜头光圈叶片也是六个了。虽然叶片少了,但性能差不多,也被人叫做“八羽怪”。

很多人都知道,苏联的相机傻大黑粗丑,几乎没有啥可圈可点的,但是有些镜头还不错,这主要是俄罗斯的光学有德国血统,而这枚HELIOS-44 58/2 镜头正是源于德国的carl zeiss biotar 58/2 镜头

二战后,苏联将德国康泰克斯厂家设备作为战利品搬空,建立了苏联的相机工业,很多苏联早期相机基本就是照搬德国的图纸生产,名字用了苏联的品牌,比如基辅相机。

而在镜头上,也是大量的模仿,其中苏联的HELIOS-44 58/2镜头 就是模仿的德国的蔡司 biotar 58/2 镜头

这款德国镜头也被称为“小B”,另外德国有一只德国的蔡司 biotar 75/1.5 镜头 ,被称为“大B”。

德国的这两只“大小B”,素质都不错,而HELIOS-44 58/2 作为血统镜头,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就是用F2光圈拍摄,焦外有较为迷人的光晕,形成非常漂亮的画面,让人喜欢。(书影拍摄写作)

由于玩老镜头转接数码人多了,有些有名气的老镜头价格暴涨,俄罗斯这枚HELIOS-44 58/2 八羽怪的价格也涨到了300多元。

其实前苏联的泽尼特相机产量是很大的,型号也多,除了上面提到泽尼特ET,市面上常看到的还有泽尼特11、12、122、TTL、EM等,价格都不高,配的都是这种HELIOS-44 58/2镜头, 但是具体规格有所不同。

其实“八羽怪”最早的是L39口,光圈是13片“13羽”啊,但是比较少见。

而现在多见的是M42螺口,型号“HELIOS-44M ”,其中M是螺口镜头,最早版最近调焦0.55米,镜身有A、M转换扭,光圈叶片八片,正宗的“八羽怪”。

还有一版是“HELIOS-44-2 ”,这一版镜头上没有A、M转换扭,靠镜头光圈的前置压圈调整,使用中非常容易出错。这一版本最近调焦是0.5米。光圈叶片也是八片,也是“八羽怪”。这一版有M39和M42两种规格。

后期版本是“HELIOS-44M-4 ”(尾号5-7),这一版镜头上有顶针光圈收缩功能,如果玩转接要考虑拆除或接环上能顶住,这一版本最近距离也是0.5米,但是它的光圈叶片只有六片,已经不是正宗的“八羽怪”了,但是据说拍摄效果也不错,但人们还是愿意选择前两种。

这镜头在后期的俄罗斯时代还有几个版本,但是后期都不是八片光圈叶片,有人嫌弃不是“八羽怪”,毕竟光圈叶片对于焦外成像影响很大,而蔡司的大、小“B”,光圈叶片都是10片,迷人的效果才出来。

说实话,这款镜头我还是早年玩过,九十年代初期,我先后收集到了几款前苏联的标头,有HELIOS-44 58/2、Zenitar 50/1.7、Zenitar 50/1.9、Industar 50/3.5 等几款镜头做过一个比试,可惜拍的是彩色胶片,最后冲洗除了问题,也看不出什么差异,文章也没有写成。

进入2000年,数码时代开始能接触的好东西越来越多,而这时喜欢德国镜头,俄罗斯镜头被看不上,几乎没有再玩过。

而“大小B”却是常玩的,我喜欢大光圈下的焦外梦幻感觉,能体会到“八羽怪”所表达的气质,只是有更好的“大小B”,没有兴趣在体验“八羽怪”了。

“八羽怪”是模仿的德国蔡司“小B”,两者在素质上还是有些差距,当然了市场上价格也差不少,“小B”要超过1500元 ;而“八羽怪”也就300元

网上看了大家的评价,认为这款老头沿袭了德国风格,成像优异,性价比高,特别是旋转的焦外迷人,锐度也不错。

另外就是早期的“八羽怪”要好过后期的,这是使用的光学玻璃不同,另外就是市场上的早期L39口(13叶片)价格要高于晚期的M42口。

说到价格,我买的第一台泽尼特ET才50元,后来在市场上经常看到低档的俄罗斯单反相机,很多也是带这种镜头的。

2000年前后我在沈阳的地摊市场、古玩市场大量买国产相机,一些商贩也会趁机搭售俄罗斯相机,一般都是150元左右,我碍于情面,不得不买下。

但这丑相机又没有人要,后来干脆拆镜头卖掉,每个也能回本,那时还没有“八羽怪”一说,俄罗斯镜头并不香,要的人也很少,价格就100多元。

最后剩下不少机身,我写这篇文章时特意找一下,竟然有十余种机身,没有镜头,哪天再写篇俄罗斯的泽尼特相机吧。

相关问答

苏联 最好的相机?

费得和卓尔基都是仿徕卡30年代的机身。费得1早在30年代就开始生产,仿徕卡II,一直生产到50年代;卓尔基3则是二战之后的50年代才开始生产,但仍然是仿二战前的徕...

社会主义的 苏联 在那个时代生产过一些什么样的胶片照相机呢?

谢谢悟空邀请。前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文缩写:CCCP],是指1922年12月30日由白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外高加...

苏联 反射 镜头 是否不用滤光镜?

反射镜头的滤光镜应该安装在镜头的尾部,不能省略,不用而前苏联反射镜头,尾部却无法安装滤光镜经后滤光镜不能雨下不用,否则就会影响到对无限远的精准对焦,...

胶片时代的老 镜头 ,色彩还原、反差、分辨率都不及现时的数码 镜头 ?

我先问问哪一款是数码镜头啊?我知道一些老的镜头在设计研发制作和制造材料不如现在的高,成像、聚焦速度和自动化程度不如新产品。推陈出新就是这个意思。不少胶...

简述前 苏联 蒙太奇电影表现手法的特征?

摘要:“蒙太奇”在格里菲斯时代只是一种单纯的叙事手段,而20世纪20-30年代间苏联电影学派将其发展成为了一种思维方式,形成了有一定的体系的蒙太奇理论,电影在...

《战狼2》钢丝网挡下40火一幕,放在现实中能是真的吗?

平平稳稳60亿票房的《战狼2》拿下票房冠军,在剧中看似“真刀真枪”的肉搏战,让人酣畅淋漓,觉得好不威武,近日,《战狼2》中的一个镜头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猜...

什么是蒙太奇拍摄手法~~ - 想_一个人o 的回答 - 懂得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简要地...

关于mcu系列黑寡妇娜塔莎的设定科普,别再说什么改造了 - 155...

娜塔莎·罗曼诺夫生于1928年,由于在一场大火中父母双亡,她被一名苏联士兵抚养成人。两岁时娜塔莎就被苏联情报机构相中,二战期间成为了“黑寡妇”计...

如何评价前 苏联 二战系列电影《解放》?

上世纪70年代苏联国力巅峰时期,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参加影片拍摄的士兵计有三万余...

俄罗斯方舟只有一个 镜头 吗?

只有一个镜头俄罗斯方舟只有一个镜头,俄罗斯方舟作为一部99分钟只含有一个镜头的电影,可谓苏联早期电影中所诟病的形式主义的典型——影片中的大部分场景设置...